你好,歡迎來到北京海淀中醫疑難病研究中心
尿路結石是泌尿系統各部位結石病的總稱,是泌尿系統的常見病。根據結石所在部位的不同,分為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本病的形成與環境因素、全身性病變及泌尿系統疾病有密切關系。其典型臨床表現可見腰腹絞痛、血尿,或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統梗阻和感染的癥狀。 尿路結石在腎和膀胱內形成。上尿路結石與下尿路結石的形成機制、病因、結石成份和流行病學有顯著差異。上尿路結石 大多數為草酸鈣結石。膀胱結石中磷酸鎂銨結石較上尿路多見。雖然部分腎結石有明確的原因,如甲狀旁腺機能亢進、腎小管酸中毒、海綿腎、痛風、異物、長期臥床、梗阻和感染等,但大多數鈣結石的形成原因目前仍不能完滿解釋。成核作用、結石基質和晶體抑制物質學說是結石形成的三種最基本學說。根據上尿路結石形成機制的不同,有人將其分為與代謝因素有關的結石和感染性結石。代謝性結石是由于代謝紊亂所致,如甲狀旁腺機能亢進,各種原因引起的高尿鈣癥、高尿酸尿癥和高草酸尿癥等。高濃度化學成份損害腎小管,使尿中基質物質增多,鹽類析出,形成結石。感染性結石是由于產生尿素酶的細菌分解尿液中的尿素而產生氨,使尿液堿化,尿中磷酸鹽及尿酸銨等處于相對過飽的狀態,發生沉積所致。細菌、感染產物及壞死組織亦為形成結石之核心。 凡在人體腎盂、輸尿管、膀胱、尿道出現的結石,統稱為泌尿系結石,亦稱尿石癥。尿石癥是全球性的常見病,在我國的發病率也較高,且多發于青壯年,故來院就診率較高。 泌尿系結石的大小差別很大,大者可如雞蛋黃,直徑達5 ~6cm,小者可如細沙。結石在原發部位靜止時,患者常沒有任何不適感,或僅覺輕度腰腹部脹墜感,往往引不起人們的重視。所以經常有患者腎盂內結石已長至直徑1cm以上了,還沒發現,在進行健康查體或檢查其他疾病時才發現患了泌尿系結石。結石活動或下移時可引起病人腰腹部絞痛,程度重,難以忍受,往往需注射杜冷丁等強力止痛藥才能奏效。常伴惡心嘔吐、小便發紅等癥狀。結石活動期作B超,往往有單側或雙側腎積水,這是由于結石下移在輸尿管某處嵌頓所致,這時應抓住結石下移的有利時機,采取針灸或中藥辨證治療,促使結石盡早排出體外,徹底消除腎積水,否則結石長期嵌頓,尿液排泄不能暢通,日久可致不可逆性腎功能損害,后果嚴重。 形成因素 影響尿路結石形成的因素 許多因素影響尿路結石的形成。尿中形成結石晶體的鹽類呈超飽和狀態,尿中 抑制晶體形成物質不足和核基質的存在,是形成結石的主要因素。 (一)流行病學因素 包括年齡、性別、職業、社會經濟地位、飲食成份和結構、水分攝入量、氣候、代謝和遺傳等因素。上尿路結石好發于20 ~50歲。男性多于女性。男性發病年齡高峰為35歲。女性有兩個高峰,30 歲及55歲。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上尿路結石發病率降低,而其間隙期間以及近四十年來發病率大大上升,提示與經濟收入和飲食結構變化有關。實驗證明,飲食中動物蛋白、精制糖增多,纖維素減少,促使上尿路結石形成。大量飲水使尿液稀釋,能減少尿中晶體形成。相對高溫環境及活動減少等亦為影響因素,但職業、氣候等不是單一決定因素。 (二)尿液因素 1. 形成結石物質排出過多:尿液中鈣、草酸、尿酸排出量增加。長期臥床,甲狀旁腺機能亢進(再吸收性高尿鈣癥),特發性高尿鈣癥(吸收性高尿鈣癥-腸道吸收鈣增多或腎性高尿鈣癥-腎小管再吸收鈣減少),其他代謝異常及腎小管酸中毒等,均使尿鈣排出增加。痛風,尿持續酸性,慢性腹瀉及噻嗪類利尿劑均使尿酸排出增加,內源性合成草酸增加或腸道吸收草酸增加,可引起高草酸尿癥。 2. 尿酸性減低,pH增高。 3. 尿量減少,使鹽類和有機物質的濃度增高。 4. 尿中抑制晶體形成物質含量減少,如枸櫞酸、焦磷酸鹽、鎂、酸性粘多糖、某些微量元素等。 (三)解剖結構異常 如尿路梗阻,導致晶體或基質在引流較差部位沉積,尿液滯留繼發尿路感染,有利于結石形成。 (四)尿路感染 大多數草酸鈣結石原因不明。磷酸鈣和磷酸鎂銨結石與感染和梗阻有關。尿酸結石與痛風等有關。胱氨酸結石是罕見的家族性遺傳性疾病,尿中排出大量胱氨酸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