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北京海淀中醫疑難病研究中心
發布時間: 2017-09-08
12月1日,北京海淀中醫疑難病研究中心常務副院長黃琦院士在北京海淀中醫疑難病研究中心2016科技創新大會上作《北京海淀中醫疑難病研究中心“十二五”科技發展報告》,圍繞落實國家規劃,發揮國家隊引領作用,新機構設置、平臺建設、重點研究室、重點學科建設等科技支撐條件建設,科技人員隊伍建設,取得成效等幾方面,全面回顧了我院“十二五”科技發展的情況。
落實國家規劃發揮行業引領作用
“十二五”期間,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下,院黨委召開多次專題會議,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了貫徹落實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督導組等機構。設立十八項重點任務,設置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深化研究、重點領域研究專項等15個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依托中藥資源創新團隊和道地藥材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培育基地,落實《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中的相關任務。
加強科技支撐條件建設建立了一批新機構、新平臺
黃璐琦表示,“十二五”期間,我院加大新機構設置:如2012年中藥資源中心、2014年中醫藥數據中心、成立心血管病研究所,組建北京海淀中醫疑難病研究中心青蒿素研究中心。
在基礎條件建設方面:科研綜合樓、西苑醫院門診醫技樓建成并投入使用、大興中醫藥科技園籌備工作進展順利。利用國家修繕購置專項資金3.74億元,大大改善了我院科技支撐條件。
平臺建設方面:國家重點實驗室籌建進一步推進,部局共建道地藥材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專家驗收,中藥質量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通過國家發改委驗收,中藥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評價國家工程實驗室獲國家發改委立項。
重點研究室、重點學科迅速增加:新增中藥安全性評價與風險管理重點研究室、脾虛重點實驗室、中藥資源遙感監測與區劃研究室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總數達到14個。新增17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總數達到38個。
在科技人員隊伍建設方面:遴選并資助院級科技創新團隊15個,其中中藥資源創新團隊、中醫腫瘤創新團隊入選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新增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杰青1名、萬人計劃領軍人才3名,名醫名家傳承專項培養傳承人才460人,傳承博士后導師133人,進站博士后285名,出站282名,目前在站343名,聘任70名客座研究員,實施聯合創新專項38項。設立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專項,重點培養優秀青年人才,培養國際化人才80余人。2015年我院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科技工作成效顯著綜合能力及影響力逐漸增強
黃璐琦指出,“十二五”期間,我院承擔課題能力顯著增強,組織申報各級各類科研項目5080項。中標課題1881項,較“十一五”增長65%。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標403項,較“十一五”增長85%。中標項目合同總額12.45億元,較“十一五”增長41.3%;在研課題數量逐年增長,2015年在研課題數量1579項,較2010年增長77.6%;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共計103項,合同逾10億元,重大項目經費占總經費80%;18項重點研究任務成果顯著,40%獲得國家科技獎,有些項目成為為國家重點項目和重大項目。
“十二五”期間,屠呦呦終身研究員由于在青蒿素發現及其應用于治療瘧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貢獻,先后于2011年獲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2015年獲哈佛大學醫學院華倫·阿爾波特獎,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登上了自然科學研究的高峰,為中國科學界贏得了榮譽,也譜寫了我院發展史上最壯麗的新篇章。
科研成果再創輝煌。“十二五”期間,我院獲得國家、省部及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勵148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獎17項,與“十一五”同比增長1.5倍。其中我院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的3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即中藥安全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中成藥二次開發核心技術體系創研及其產業化,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作為牽頭單位完成的6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即道地藥材形成機理研究及應用,代謝綜合征的中醫認識及整體治療,冠心病病證結合證治體系的建立及應用,源于中醫臨床的中藥藥效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中藥材生產立地條件與土壤微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冠心病“瘀毒”病因病機創新的系統研究。
論文論著及專利數量顯著增長,質量顯著提高。全院發表論文12256篇,與“十一五”同比增長87%。其中SCI論文數量逐年增長,由2010年的69篇,增長到2015年的490篇,增長了6倍多。出版了《百年中醫史》、《海外中醫珍善本古籍叢刊》、《北京海淀中醫疑難病研究中心名醫名家學術傳薪集》等為代表的專著646部,與“十一五”同比增長62%。
技術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我院研發實驗室服務基地充分利用資源,面向社會提供服務,開放實驗室60個,開放儀器設備1031臺套,總值3.89億元。5年技術服務合同2.17億元。
國際科技合作較大增加,影響力較大提升。與30余個國家(地區)簽署了41項合作協議,開展了20余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主辦、承辦了中醫藥國際性學術會議60余次。成立了中澳國際中醫藥研發中心、國際中醫藥腫瘤聯盟、中藥資源中心與吉爾吉斯共和國共建藥用植物資源聯合實驗室。